首页

搜索

第25章 小学事毕,群臣非议

太阳终将会升起,明月也依旧会归来,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岁月的翻篇。

东宫学习的日子依旧照常进行,仿佛昨天东观内发生的小插曲没有上演一般。

刘隆还是认真的跟着张禹认真读书。

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,转眼便已到六月。

这一个月以来,刘隆将《仓颉》篇基础已经学完,对于《篇章》中的知识也大部分都了然于胸。

本就是一些基础的开蒙书籍,对于他来讲也并未有多大的难度。

正所谓一通百通,再加上原本的知识储备,他也已经能够看懂大多数的书籍。

再加上这一个月的用功勤学,他对于东汉人说话的语气以及方式也算是摸清了。

此刻,他开口,也能说出‘原汁原味’的东汉官话。

张禹站在一侧,看着手中纸张,不断地点头。随后又看向了刘隆,双目之中散发出毫不掩饰的赞赏和喜爱。

他完全没有想到,眼前小小的天子,竟然能够在短短月余,掌握如此多的字数,并且能够将算术以及天干地支的常识完全记清。

“陛下,这张考卷你作答完全正确,老臣佩服!”

“太傅,是你教授的好,学生才能应答如流,这一切都是太傅之功!”刘隆脸上带着尊敬,笑着说道。

经过这一个月的相处,对于张禹他从内心十分尊重。

这不仅是他尊师重道,更多的是因为张禹在教授他的过程中很是细致,从来都没有烦躁,说话的语气和方式,都给了他很多的思考。

看着年过六十八岁的这位老臣,刘隆很是感动。

张禹看着刘隆,内心很是满意:“陛下虽小,但尊师重道,品性纯良,性格坚韧不拔,思维睿智敏捷,真乃我大汉之福气。”

刘隆当下便明白了,张禹的意思是说他小学毕业了。

“陛下,第一阶段启蒙学习已毕,您可以休息一段时日。之后,我便正式教授你学习儒家经典之《论语》以及《孝经》。”

东汉时期,幼童也是从小学开始,学习基础的《仓颉》等开蒙书籍,等长大一些,便开始学习儒家的经典《论语》以及《孝经》。

直到到成童年纪,也就是十三岁以上的孩子,便可入太学学习《五经》。

“《论语》?”刘隆内心琢磨,其实他也了解一些。但考虑一下,还是有学习的必要。

要知道《论语》可是经典儒家巨著,其中不光有道德思想,更还有教育思想以及政治理念,要想成为一位治国的君主,对其研习还是很重要的。
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

如今儒学一家独大,想要在此方天地有所作为,必须要深入其中。

再者说,儒家之学说,在这时候本身就没有什么错。

“太傅,《孝经》我看没必要学习了......我自知这是做人的根本。”刘隆笑着说了一句,他本身就是一个孝顺的人,中华美德传统他从不敢忘。

张禹摸了摸苍白的胡子,认真看了看刘隆,突然笑了起来。

“没想到陛下未见其书,便能看透此书的道理。”张禹说完,思索了片刻,内心赞叹间,继续道:“陛下尊师重道,孝顺太后,《孝经》一书的内涵已然深知,不学也好,如此也能省出时间学习《五经》。”

结束了今日学习之后,刘隆向着张禹恭敬揖礼,便离开了承光殿。

随后,便和等候他的宫女一路回到了永乐宫。

怀中的他手里紧紧拿着那作答的纸张,脸上开心不已。

“母后回去看到我的作答,一定会十分开心!”

宫女看着刘隆的笑脸,也很是开心地说道:“陛下今日为何如此高兴?”

“阿姊,太傅出的题我都作答正确,厉害吧!”

“陛下好厉害,奴婢佩服。”

很快,回到了永乐宫殿前,刘隆便让宫女将他放了下来。

自从他去东宫学习开始不久后,每次回来,他都会自己走进永乐宫。

一来是显示他对邓绥的尊敬,二来也是为了在邓绥心中有个越发乖巧的样子。

这第二点,是刘隆给自己的标准,他时刻不敢忘记。

小心翼翼,如履薄冰的理念,他初心不改。

当做太子之位的人都知道,想要顺利继位,就必须要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大脑,不卑不亢的活着。

正当刘隆要进入殿内之时,他看到了那个让他生厌之人。

“刘祜,这小比崽子来干什么......”

内心暗骂了一句,刘隆整理好情绪,嘴里喊着便小跑了进去:“母后,儿下学回来了......”

邓绥立刻抬起了头,看了过来,眼含笑意:“隆儿回来了......快到母后这里来。”

刘祜在看到刘隆之后,眼中闪过一丝痛恨,但也很快压了下去。

“拜见陛下!”

“刘祜啊刘祜,你就搁这给老子装吧......”刘隆内心冷哼,扑进了邓绥的怀抱。

“母后,你看儿的考卷!”

邓绥接过之后,细细看去,很快便露出了开心的笑:“我儿聪慧,这才短短一个月便学会开蒙书籍,竟没有一处错误,真是厉害!”

“母后......亲亲......”刘隆内心神气,小脑袋一侧,将半个脸颊凑了上去。

“你这个小淘气......”邓绥也是溺爱地摸了摸刘隆,亲了一口。

刘隆顿时感觉内心美滋滋,看向了刘祜。

此刻刘祜看到这一幕,藏在袖口下的拳头在已经紧握,内心更是升起了无尽的恨意。

他现在一刻也不想在这里呆了。

“太后,陛下学习一天也累了,儿臣也不过多打扰了,就先告退了。”刘祜一脸儒雅恭敬揖礼。

“祜儿,你能过来请安我很是高兴,以后也可以多来这永乐宫,以你的聪慧,也可以多多影响陛下。”

“儿臣明白了!”

“我呸,跟你学习......难道学习不忠不孝之道,臭不要脸的.......”刘隆看着刘祜的做派,真想啐他一脸。

“祜儿,以后便让特进邓弘去南宫教授你学习,此人大才,望你能跟随他好好读书。”

邓弘生性节俭,以研习欧阳尚书闻名,乃是名士。此时他为侍中,一直居住在宫中,倒也很是方便。

刘祜内心惊讶,便恭敬揖礼:“诺!儿臣定不负太后之恩!”

走出永乐宫,刘祜远远地看着,内心越发的气愤。尤其是想到刘隆和邓绥亲吻的样子,更是让他难受不已。

今天来到永乐宫,本就打算和邓绥好好拉近距离,却没想到还没说多久,就被打断了。

郁郁寡欢的他,叹了一口气,转身去往了南宫。

“机会......不知道我刘祜是否还有机会......”

......

此时的邓绥,由于已经掌握了尚书台,加之邓家在朝中的势力,早已稳固了朝局。因此,最近以来,她也已经不是每日都去上朝了。

一般性的事务,都是在外朝决断,由三公和九卿召集百官商议,然后形成决议上报尚书台,再将结果移交邓绥。

只有重要的事情,邓绥才会在尚书台和相关大臣决策。

甚至遇到一些重大国策之事,还会举行百官投票制度。

更重要的一点,朝廷百官奏事通常也可以经尚书台之后直接呈送过来,尚书台也是直接绕过三公,直接向九卿下达命令。

在这一点,在刘隆看来,已经是极为先进的制度了。

这几日,外朝之中,却因为一件事情,不断被百官上疏。

此刻,百官朝会殿中,梁洧、徐防和尹勤皆坐于前,听着下方百官奏事。

大多上报的事情也都是一些小事,三人也能很快达成一致决策。

“今日议事就到这里了,若无其他事宜,各回本质处理事务。”尹勤朝着身边的梁洧点了点头,随后看向百官,说了一句。

就在这时,一道声音响起:“司空,臣有本上疏。”

说话之人正是太常魏霸,尹勤看了一眼,说道:“魏太常何事?”

“司空,六月已然过半,气候炎热,天下依旧大旱,水患之灾根本没有任何迹象,可否停止大兴水利,减轻百姓劳役。”

徐防眉头一皱,内心很是烦躁:“都几天了,还在提这件事情,真是没完没了了!”

“臣附议!太常所言有理,及时停止劳役,可以减轻国库压力,也可让更多劳力投入到夏耕之中。”

“臣也附议!”

很快,又有许多官员附和上疏,纷纷响应魏霸。

周章内心冷笑,感觉时机差不多了,便大声上奏道:“臣认为,太常所言也有几分道理,司徒、太尉、司空您三人您是否认真考虑一下?”

就在这时,梁洧微眯的眼睛忽然睁开,笑着说道:

“百官上疏已经几日了,这件事情我看也是有些道理,昨日我也询问了太史令天象,得到的答案也是无雨无灾。”

“哦,梁司徒竟然如此细心,倒是让我有些汗颜。”徐防笑了笑,轻声说了一句,内心却是有些恼火。

“这梁司徒,诚心找事?竟然和这些上疏之人站在一起......”

尹勤在一旁,没有说话,而是看着两人内心冷笑。

徐防表情没有半点波动,依旧随和地说道:“众位勿要争吵,你们的意见我们会上疏太后!”

......

太阳高高悬挂在半空,空气中散发着闷热。

此刻,刘隆正站在永乐宫前,仰头安静地看着。

“隆儿,你站在那里干什么,快进来......”邓绥放下手中的竹简,关切地说了一句。

“母后,我在看天......”

邓绥有些疑惑,问道:“怎么了?”

“大雨快来了......”刘隆朝着殿内走了进去,神情凝重道:“母后,雨灾来临,我很担心大汉的百姓......”

邓绥这几日也是颇为烦恼,六月以来天气烈阳高照,她不禁也有些怀疑当初的决定。

“我儿如此肯定?”她看了看外边的艳阳天,内心疑惑。

刘隆早就知道,这几日外朝之中传来的议论,还有邓绥心中的不安。

但,他并没有半点慌张。

越是到这种时候,才能越体现他天梦的神圣之意。一旦大雨降落,那么他在邓绥的心中,将到达一个无与伦比的位置。

甚至,在百官的心中也会成为圣君之姿。

若是能够形成这种局面,那么太学之中的儒学士子,迟早会将他的事迹经过口口相传,散播去民间。

逆风翻盘的兴奋感,早就充斥了他的全身。

刘隆没有正面回答邓绥的问询,双眼流出一抹浓浓的伤感之意。

“母后,儿真希望上天别降大雨,这样我大汉的百姓能少一分苦难......”

最近更新小说